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以木材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健康家居、木质环境、木材安全,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键是如何做到保持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所以,遵照森林生长自然规律、制定可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协同机制,对人工林及时采伐、合理加工、有序仓储,营造强大的标准材、规格材市场,建立完备的国家商品材体系,是全面理解、贯通"两山"理论最佳体现。
一、 商品材新时代内涵
"商品材"顾名思义是指可以流通材料,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材特指商品木材,概念中不包含钢材、水泥等。指的是一株树或一个林分经过采伐和造材之后,生产的可作为商品出售的经济材和薪材总和。这一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延续,但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弱化。再通俗点说,商品材一般是指达到一定规格的经济材。之所以被称为商品材,同时也说明这类林木有较大的材用空间,可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被广泛使用于商品的制作。商品材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加工后,供出售、仓储或调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早期的商品材并未将竹材包含在内。
当今,科技创新和应用日新月异,人们对森林、人工林木材和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森林服务于人类的用材价值认同感越来越强。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其中,竹林面积约641万公顷。以"森林也是生命、也有生长老死"可持续经营理论为前提,如何在发挥商品材生态价值同时,使其利用价值最大化,值得深思和探讨。还有,随着林业经营方式的逐渐改变,竹木原材料市场由原木加工商品材为主,逐渐演变成以原木、小径材、竹材、抚育间伐材和生物质材料等多种来源形式,加工技术、材料组合方式等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和新的技术环境中,我们亟需对商品材从内涵和外延等维度予以界定。
二、商品材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商品材和钢铁、水泥、塑料"比肩",被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原材料、重要战略物资。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不断完善,商品材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市场可自发调节的普通商品。部门重视程度、监管作用越来越弱,导致市场向度不清、无序运行、越来越乱。同时由于生态保护限制等原因,商品材不能够像国家统购商品一样,通过市场调节至最理想状态,长此以往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存在过度保护倾向,守着青山没柴烧。
林木作为一种可恢复、可再生、低能耗、可降解的绿色材料,应遵循可持续经营的基本理念。从森林经理学角度看,随着国家储备林、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我们应当避免落入过度保护或过度利用的"两个误区"。对此,周恩来总理曾精确概括为:"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国际通行商品材人均供给量约为1立方米/(人·年),而我国的这一水平仅为0.3立方米/(人·年)左右,缺口和差距还很大。这与我国目前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的"家底"十分不相称。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保护倾向,造成对商品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更没有明确通过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生产率的重点要求。有些地方、有些领导谈"伐"色变,直接简单粗暴"禁伐",却殊不知这样也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影响林木健康生长。有时害怕伐木失控,还限制了抚育采伐、林分改造及卫生伐的科学施行。这些因素造成市场供应严重不足,让自身陷入守着青山没柴烧的困境。
(二)缺乏顶层谋划设计,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常用的、已有的近800个商品材树种被归为241个商品材类,并分为5这五类材。尽管《中国主要木材名称》(GB/T16734-1997)和《主要商品木材树种代号》(GB∕T 36870-2018)均已发布,但仅涉及主要商品木材树种代名词,并无材性用途等技术性指标。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无商品材的技术标准。此外,目前也没有商品竹材方面的分类,更没有商品竹材加工产品的标准。
从政策环境和国家层面看,需要进一步认识:保持稳定的商品材产量,对国民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木材安全的重要意义。从产业结构看,打造强大的商品材产业链,是林草业一、二、三产协同现代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类似粮食行业的中粮集团和粮食储备库的角色,对脱贫致富、就业创业、再生资源实时储备、提升健康指数、推进林产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用材过度依赖于进口。
实现商品材市场供需平衡,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有多大、应该采伐多少、如何加工标准材、新技术的应用等基本问题。但由于过去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粗放,商品材生产屡屡出现"该伐的没伐、不该砍的却砍了"等尴尬。此外,商品材市场国内供应长期短缺,形成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根本没有木材生产的指标,进口商品材的数量已经超过全国木材消费的半数。
由于保护与利用之间不协调、不匹配,中国商品材产业已经被动嵌入了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2019年,我国原木进口中前五位国家分别是新西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按照新的木材安全观,必须通过国内高效的森林经营,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现在看,我们已经具备科学利用以及协调资源和利用间矛盾的能力,完全可以平衡适度地加以利用。
(四)用材质量参差不齐,量低价高格局需扭转。
受商品材市场供需失衡、价格高企等原因影响,国内家装等行业使用人造板材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些金玉其外的人造板材胶粘剂含量严重超标,产生的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如果长期吸入对健康影响非常大。更可悲的是,所用材料失去了特有的天然纹理、颜色、生物力学功能。这更给人"低质高价"的无力感,百姓生态获得感不强。为此,要充分利用人工林成熟材、竹材以及部分进口材,集成现代装备和先进工艺,规模化、超量产发展商品材产业,满足市场供应,才能尽快改变商品材量低价高、质次价高的窘迫局面。
森林生长自然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业已证明,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以协调共进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木材生产仍是森林资源利用的一个"主项"。例如,塞罕坝林场已经是京津冀的生态屏障,但它同时还每年生产着10万立方米(最多时20万立方米)的木材,广西省一度以一省之力支撑了国家木材生产的近一半。由此足见,林木的科学合理利用与保持良好生态之间,应该是一种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关系。
三、具体措施
优良生态依托于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依托于草丰林茂。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当坚持"当用则用、有序利用;不用则废,浪费可耻"的基本遵循。建议如下:
(一)振兴商品材产业,加强顶层设计。
新时代践行新理念,对商品材要赋予新的内涵:外观保持竹木材的天然纹理、颜色、舒适性等物理性能;内部保持固有的生物力学性质,不通过疏解、粉碎再胶合成型;建材市场、流通领域木质材料的主流产品;具有低胶粘剂、低成本、标准化、可预制等特点。
要结合商品材"商品化"和"可持续产出"两个重要特征,运用科技手段尽快摸清家底、探清规律、建立"台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人民幸福的高度,围绕商品材"服务发展、造福民生"两大主要功能,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产业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基本前提,借鉴德国《木材宪章》等有益经验,尽快规划年产10亿立方米商品材的国家目标(长远目标人均每年1立方米消费量);要及时就商品材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与禁止"、科学合理有序采伐等进行全盘设计和顶层谋划,助推商品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倒逼"行业经营者走量质齐升、有序竞争、货真价实的发展之路。
(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塑造良好行业名片。
人造板是林产工业发展历程中一定时期产物,保持天然纹理、实木利用则是人类用材的永恒追求。为此,要在建立健全商品材市场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商品材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内容要囊括商品材含水率、硬度、防蛀处理、环保评价等指标,引导商品材"管养育售"各环节养成质量意识,让优质商品材成为展示中国良好生态的靓丽名片。同时,为避免"林"贱伤农等情况的发生,探索建立国家储备材或保护价收购等制度。
(三)"政用产学研"并举,坚持自主创新之路。
绿色、低碳的产品是未来消费的主流。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以木代塑""以木代钢"才是未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为此,要政、用、产、学、研全面发力,以自主创新为依托开发新产品、探索新领域;要坚定不移地把商品材产量做上去,贯通商品材上、中、下游良性发展产业链,解决建筑、家居、交通、运输等领域基本用材问题,逐步迈上商品材强国之路。此外,商品材需求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刚性增长态势。其供给问题已由一般的经济问题演变为重大的资源战略问题,最好的解决措施是增量与提质"齐步走""快步走""健步走"。
(四)坚持保护利用并重,探索最优协同机制。
当前,从我们所拥有的绿色"家底"看,完全有能力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需求。为此要不断深化对林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这一认识,努力探寻二者间的最佳"契合点";要考虑在"十四五"时期逐步调整完善国家储备林计划,利用好人工林成熟材,及时采伐,高效利用;同时要围绕每年需求多少、如何加工、后期生态补偿、市场健康运行等现实问题,全面进行规划论证和发展定位。要更加关注商品材产品寿命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助力大气减排。
迈入新时代,一方面要持续培植做大我们的绿色"资源库",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成为常态;另一方面,要用科学和智慧把一切林木经营利用活动控制在合理的弹性空间内,不断探寻"最大可能"和"最小损害"之间的优化均衡。最终,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重构传统产业,围绕集约化、科技化、精准化等方向努力,大幅度提升我国商品材产量和品质,让所有中国人尽享商品材"绿色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