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乡

中国竹乡
十五年绿色发展 , 换来金山银山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窦瀚洋 发布时间:2020-08-14

浙江安吉

竹林铺成致富路


  浙江省安吉县杭垓镇的竹林一片翠绿,微风吹过,沙沙的竹叶声夹杂着不绝于耳的蝉鸣。


  在浙江永裕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王杰身着绿色工作服,正盯着大型挤出机的作业参数认真记录。“车间共有8台挤出机,负责完成公司主打产品SPC地板的第一道工序,质量方面马虎不得!


  王杰今年36岁,打小在竹林里长大,亲眼见证了父亲毕正华从事篾匠工作的不易。“父亲一直希望我远离毛竹。我看着辛劳的父亲,心里想,难道竹子只能卖‘白菜价’吗?”


  2005年,王杰考取了义乌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不过,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他只好年纪轻轻就进了工厂。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5年。


  虽然错失了读书机会,但靠着一股不怕苦、肯钻研的狠劲儿,王杰从最初的精刨机维修工,一步步成长为竹制品加工机械维修方面的行家里手。只要厂里一来新设备,他总能第一时间搞明白。


  “刚进公司时,大部分工序都要人工操作。现在,车间里见不到几个员工,都是机器在运转。”指着车间,王杰介绍,“挤出车间有14条全自动流水线,在满负荷状态下,一天能生产近2万平方米的挤出材料。”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永裕家居的员工队伍壮大到1000多人,王杰也成了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负责挤出车间的日常管理和质量把控。


  “想想都很奇妙,过去只有廉价的竹席、竹篮和竹匾,现在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竹地板、竹家具和竹装饰材料。”王杰说,技术进步让毛竹利用率从30%提高到了75%,产品远销海外,成了安吉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


  毛竹卖得更远更贵,也造福了一方百姓。如今在安吉,像王杰一样从事竹产业相关工作的有近6万人,全县竹业企业超过1300家。


  “我现在每个月工资有1万多元。前段时间刚在镇上买了新房,年底前打算结婚了。”王杰喜笑颜开地说,“靠着漫山遍野的毛竹,以前父辈们只够勉强糊口,如今却铺出了我们的‘致富路’。”


  燥热的气温与起伏的蝉鸣,扰不乱车间里的期待与干劲。这个小镇的发展故事,还在流畅地书写着。(记者:窦瀚洋)

  

  山西右玉

  沙棘长出致富果


  一大早,王兴文的电话响起来,里头的声音很兴奋:“杨千河乡昨晚下了一场大雨,赶紧开工!”


  山西省右玉县靠近毛乌素沙漠边缘,历史上一直干旱少雨。没水难植绿,王兴文所在的农昌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一直等着一场大雨再开工。听到消息,他一骨碌爬起来,一边打电话招呼社员,一边坐进了车里。


  植绿对王兴文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扛着锄头上山。那会儿力气小,只能拿个小桶抬水,或者帮着扛苗。”王兴文说。


  车行驶在乡路上,挡风玻璃上的雨水噼里啪啦。“今年上半年雨水少,合作社承揽的绿化任务又都是在荒山上。只能拉水车上去,有时候水车都开不上去,只能人工搬桶上山。”王兴文说。


  与父亲王虎林不同,年轻一代的植树造林更有规划和组织。“合作社有20个人,其中12个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兴文说:“这几年,我们更重视经济林和生态林搭配种植。”


  绿化不只是“扮绿”,还要向“金山银山”发展。“去年,带枝条的沙棘每斤能卖到7毛到1块钱,一到9、10月份,漫山遍野都是‘黄果果’。”右玉沙棘研究会负责人曹满说,目前右玉的沙棘林面积接近30万亩,12家沙棘加工企业每年加工沙棘果7000多吨,产值加起来达2亿元。


  一场雨让上山的路变得湿滑。等到了半山腰,王兴文看到社员李树全等人已经开工了。省了浇水的工夫,刚打湿的泥土,铲起来很方便,除草、打坑、栽苗、蹲苗,十几个人卖力地干了起来。


  细细的沙棘苗,混在杂草中颤悠悠地摇晃。“沙棘苗耐寒耐旱,每年只需要给它除除草,过两年就长得连成一片。”60岁的李树全如今在合作社打工,“离得近不说,每年干5个月,一天就能有130块钱的收入。”


  这几年,王兴文等人已绿化2万多亩荒山荒坡或退耕还林地,其中有一半种的是沙棘林。“对于贫困群众来说,加入合作社,除了管护收入,还能享受到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好处,这才是绿水青山的真正红利。”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说。(记者:乔栋)

  

  贵州黔西

  山水绘就致富画


  白T恤、牛仔裤、运动鞋和绑扎整齐的马尾辫,在贵州黔西县中建乡营盘村见到古寻时,她正挎着篮子在菜地里摘豆角,乍一看,还以为是回家过暑假的大学生。只不过,大学毕业3年的古寻,如今已是民宿小老板了。


  古寻是古凤岐的孙女,1998年县里开始试点退耕还林时,她刚刚3岁,差不多跟新种的树苗一起长大。“只有一条小土路通往村外,出趟门要翻山越岭,去镇上就算出远门了。”古寻对当年家乡落后的面貌印象深刻。


  从小就憧憬大山外世界的古寻,考进了省城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在贵阳一家幼儿园上班。此时,村里已是绿树成荫。更可喜的是,一条高速公路通到了古寻的家门口。


  依托交通条件的改善,中建乡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的主题漂流景区开始营业。凭借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惊险刺激的游玩体验,营盘村很快就成了网红旅游地。


  看到家乡变为景区,古寻的父亲古国昌心动不已,他拿出存款,又从银行贷了笔款,将老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客栈建好后,古国昌才发现,自己并不清楚客人喜欢什么。


  “游客就是冲着原生态来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山村特色,不能复制酒店那一套。”2018年,古寻回村接手生意,她决定让民宿变得更“土气”。


  把爷爷用过的石磨等老物件找出来,摆在院子各个角落;用竹子和茅草搭建凉棚,在林子底下准备了吊床,尽量满足客人和大自然接触的愿望。古寻对家里的菜品也做了改良,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她想让客人吃到最地道的农家菜。


  这一招果然奏效,可口的饭菜、别致的客房让不少来村里漂流的游客愿意专程到古寻家歇上一晚。“生意最好的时候,13间房都不够住,一个月能赚三四万元。”古寻还在民宿里张贴一个二维码,只要客人们用手机一扫,还能顺手把村里的特产带回家。


  今年,古寻把在贵阳开火锅店的丈夫叫回村,两口子把村里能歌善舞的老乡召集过来,又在院子里架起了仿真篝火,每隔一段时间就策划一个主题晚会。“这片林子就是摇钱树,我们既要发展更要保护。致富的日子,还在后头。”古寻说。(记者:程焕



会员中心
中国竹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2735号-1
网站建设博乐虎公司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