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

地方动态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把筇竹产业建成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铁永前 向德强 发布时间:2022-07-13
  

res06_attpic_brief.jpg


木杆镇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西北部,辖8村1社区43个自然村187个村民小组6565户28804人,脱贫人口2120户9326人。国土面积238.95平方公里,有竹林30万亩,年均气温14.6度,年降雨量1335毫米。2022年上半年,竹笋产量352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人均收入近3000余元。
  近年来,该镇以“抬头看竹、伸手摸竹、致富靠竹”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全域发展竹产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产业振兴之路。
  创新思维方式,推动思想观念向建设“金山银山”转变。长久以来,群众守着15万亩天然筇竹林,靠山吃山,带来的收入并不高,更不能实现致富增收。“发展什么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培育什么支柱产业推动木杆经济发展?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木杆镇带着“产业发展三问”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中确立“筇竹之乡、生态木杆”发展定位,立“竹”优势、做“竹”文章,不断健全完善筇竹产业链。实现从放任不管到精耕细作、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从出售初产品到开展深加工、从单纯采笋到全竹开发、从群众辅助收入到主要收入来源“五大变化”,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华丽蜕变。
  创新组织方式,推动组织管理向强化“党旗引领”转变。构建“党建+”筇竹产业发展组织领导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引领筇竹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党建+”领导体系打造“百千万样板”。按照“镇有样板、村有看点、组有亮点、户有支撑”的思路,镇干部职工、班子成员、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百亩、千亩、万亩“百千万”样板打造,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竹产业向强化“党旗引领”的转变。建立“党建+”网格机制落实“一包四管”。以连片样板、苗圃基地、加工厂为重点将筇竹产业划分为9个网格,严格落实网格责任包、群众自主管、亲情帮扶管、合作社流转管、村集体公司兜底“一包四管”的管护机制,着力提高竹产业管护水平。形成“党建+”典型示范注重“捆绑增收”。以党员干部和党员种竹大户为带头人,以资金、技术、项目、劳务合作为纽带,组织引导398名农村党员带头发展竹产业,结成“党群共商联合体”共同发展,农村党员成为辐射带领全镇群众发展筇竹产业的“领头雁”。
  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模式向规模“抱团发展”转变。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组织化发展模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借力拉动。引进杭州所氏竹业、昭通靖竹林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竹笋加工和竹材利用。杭州所氏竹业研发的筇竹家具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斩获金奖,昭通靖竹林业有限公司流转林地种植筇竹4000余亩年均带动群众增收200余万元。组建专业合作社捆绑带动。村“两委”注册9个集体经济公司,领办竹产业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集中土地2万余亩,带动农户6218户27593人发展筇竹产业。培育示范大户内生驱动。培育50亩以上种竹大户122户,激发群众发展筇竹产业内生动力。银吉村种植大户龙顶学夫妇,将200余亩土地全部种植筇竹,套种黄柏等经济林木,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0万余元,丰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群众称其为“两把镰刀开金山”。
  创新生产方式,推动生产经营向高效“科技支撑”转变。把人才技术作为发展筇竹产业的重要支撑,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向“科技支撑”的转变。引进专家人才支撑。与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团队81人、省市竹产业专家9人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建立全国唯一的筇竹科研基地5000亩,取得多项种苗繁育、高产高效栽培等科研成果。狠抓适用技术培训。组织专家采取种植现场、科技示范基地参观考察、聘请专家和专业培训等方式抓好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了竹笋单体重量、发笋量,丰产期竹笋产量从平均每亩56公斤提高到500余公斤。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轻基质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化种植“筇竹+黄柏”“七叶树”“厚朴”等多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500亩,连片基地260个,亩均收入提升3000元以上,形成了群众“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菜地革命”。
  创新扶持方式,推动资金项目向优化“整合捆绑”转变。改变扶持到户的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整合捆绑项目资金投入筇竹产业发展。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精准投入。科学编制筇竹产业建设规划,统筹整合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800万余元,对竹园培植、产业道路、水利设施等进行“项目化”扶持建设,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多元筹资撬动各类资本参与发展。以财政投入资金为引导,县级整合资金投资5亿元建设竹产业园区,引进贵州红赤水公司、杭州所氏竹业等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筇竹产品加工厂。
  创新产业方式,推动产业链条向实现“全身变宝”转变。融入文化创意、科技加工等理念和技术探索全竹开发利用,变“向一根笋要效益”为“向全身竹要价值”。“点”上求突破,全竹利用。创办引进鑫兴、曦之竹等5家竹产品企业,年加工竹笋达6000吨,竹才30余万根,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木杆清水笋”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面”上求提升,建设园区。大关县以木杆镇为核心推进“一县一业”,在木杆镇向阳村规划分三期建设筇竹产业示范园,目前完成一期建设1.6亿元,二三期建设正在建设中。
  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效。依托筇竹产业示范园及竹产品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群众捆绑到产业上,把产业链条捆绑到组织上,形成筇竹产业抱团发展格局。9个集体经济公司和35个竹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方式集中土地2万亩,带动农户2346户10586人发展竹产业,人均收入近3000余元。
  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大量扩大筇竹种植规模,让土地亩均收入从800元增长到1万元,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笋竹产品开发带动了劳务、物流、电商等服务业发展,实现了种植由低效向高效、加工贸易转变,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增”目标。
  培育壮大了支柱产业。发展筇竹林地30万余亩,6200余户农户参与筇竹产业发展,竹产业发展土地租金(股金)、育苗薪金、抚育薪金、采笋薪金和采竹售笋现金“五金”成为木杆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着力打造了生态木杆。累计人工种植筇竹13万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保护了濒危物种,改善了生态环境,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既为广大山区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又让长江上游生态敏感脆弱的乌蒙山绿了起来,郁郁葱葱的竹海不仅成为“绿色银行”,更是宜居宜游的“生态氧吧”。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会员中心
中国竹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2735号-1
网站建设博乐虎公司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