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产业是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拥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文化价值。池州竹林面积广阔,竹业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爬坡过坎,竹产业已“蔚然成林”:
毛竹基地显著扩大。截至2021年底,我市现有竹林面积57.31万亩,连片竹资源培育基地11个。
龙头企业稳步壮大。全市竹产业实现由原料初级加工向加工制造转变,新增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竹签竹筷生产量和出口量连续十年稳居全国首位。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强标准制定,打造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近年来,我市加大竹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基层收购及初级加工点(竹片厂)建设,积极创建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竹林经营示范基地,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竹产业。
深化合作,以新模式激活新动能
8月23日下午,贵池区梅街镇一处毛竹加工点,3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毛竹加工成竹片。2021年3月,该加工点开始与安徽鸿叶集团协商以原料订单化方式合作,代收购毛竹并加工成竹片,每天加工竹片成品近50吨,年供应竹片成品15000余吨。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林农砍伐毛竹意愿不强,造成毛竹资源浪费和竹产业发展受阻。”该加工点负责人刘分介绍,订单化有效保证了竹原材料收购价格稳定,降低了林农市场风险,带动了竹产业发展。安徽鸿叶集团开创“公司+基地+农户+小型加工厂”新模式,在全市拥有毛竹基地3万亩,先后建成6处生产加工基地,拥有现代化厂房15万平方米,可年产各类竹制品5万多吨。2021年,该集团收购毛竹约70万吨,带动农民户均增收5600元,加工点为1921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39300元,间接带动37000余人就业,同时还带动了运输、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我市在竹资源丰富的镇村因地制宜规划建立污染可控的现代竹材初级加工点,优化竹材就地初加工点布局,解决本地区笋、竹等原料的出路,增加竹农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户增加收入。
注重创新,以高科技推动高质量
8月的池州,骄阳似火。走进安徽鸿叶集团生态竹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只看见偌大的二楼车间仅有4名工人在管理,智能设备正不停地“吐出”竹吸管。
“现在每天产量约240万支竹吸管,相较于之前提高了5倍的产量。”安徽鸿叶集团销售经理石天玉说,这缘于公司始终致力于技术、产品及材料研发,先后投入研发经费3000余万元,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2017年开始,安徽鸿叶集团与无锡平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先后研发了竹吸管智能设备、智能品选设备、智能抛光机等先进生产设备,在国际竹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安徽鸿叶集团已获得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
针对竹材料加工的痛点难点,安徽鸿叶集团对半成品、成品加工生产线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并不断改进生产流程,缩短生产链条,完善单元化生产模式,材料损耗和人工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2019年,安徽鸿叶集团启动竹制吸管智能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开发竹制吸管、竹制雪糕棒、竹制刀叉勺和竹纤维等竹制产品。该项目规划用地240亩,总投资1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产品已销往欧盟、美国、印度、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美元;二期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年生产吸管250亿支,建成后年产值有望达到45亿元。
拓宽市场,以多渠道搭建多平台
安徽鸿叶集团起步于1993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竹制品生产龙头制造企业和中国竹吸管龙头,跻身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拥有8家全资子公司、员工达700多人,产品现已远销东南亚、南美、欧洲、美洲、非洲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纳税1432万元、自营出口4449万美元。
为了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影响力,打造竹筷、竹签产品的国际品牌,安徽鸿叶集团已将“佳山”商标在巴西、印尼、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佳山”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此外,安徽鸿叶集团一直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制造国际站、企业国际推广站、CHINAGOODS(义乌商贸城线上平台)建立线上销售平台,线上销售平台销售额达3.9亿元,占总销售额60%以上。2019年,安徽鸿叶集团利用市人才重点项目与国际竹藤中心等机构企业建立协同合作,牵头制定竹吸管等新产品团体标准和国际标准,构建了竹签、竹筷、食用竹吸管产品技术支撑体系,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效益提高、增加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以多渠道搭建多平台,不断拓宽我市竹产品销售市场和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力争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竹业品牌示范园区。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