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改革进行时丨“一根竹”撑起“三产融合”—大关县竹产业挑起“金山银山”综述
来源:昭通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11


筇竹,之于大关,是大自然眷恋这一方水土而馈赠的无价之宝,堪称大关的“名片”。

步入大关境内,竹海茫茫,山风吹过,竹涛阵阵,碧波涟漪。筇竹竹节鼓突,竹姿秀美,其形其貌注定了它不平凡的地位。

1650246885577383.jpg

查《史记》,张骞云“臣在大夏时,见筇竹杖、蜀布。” 原来筇竹杖早已随着山间曲折坎坷的五尺道,伴着起伏不平、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人背马驮,千里迢迢经大关至印度、锡金、不丹和阿富汗,在遥远的西域声名大噪。筇竹杖作为极其珍贵的国际商品,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存在,并且以大关作为重要物流集散地的关键佐证。

近年来,从卖笋到卖竹、从竹竿加工到全竹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一根竹子串起一条产业链,大关县用一根竹子撑起一个产业,竹产业成为大关竹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从1994年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一直从事筇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取得的筇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良种选育与竹苗培育技术、天然林改造与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等一系列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筇竹研究的空白,为筇竹资源高效培育、可

1650247002314590.jpg

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为充分发挥特色生物资源生态经济优势,2017年,大关县委、县政府将筇竹确定为“一县一品”支柱产业。通过原有筇竹提质增效和新发展种植筇竹两种方式推动发展,发展以筇竹为主,花斑竹、方竹为辅,其它竹种为补充的“一县一品”筇竹竹产业。

木杆镇位于大关县西北部,有8.4万亩筇竹,是全县筇竹分布的核心区,占大关县的40%以上,占世界筇竹资源的25%以上,年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年降雨量1335毫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竹类特别是筇竹生长,有“天下筇竹第一镇”之美誉。

2017年以来,木杆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做大做强竹产业的部署要求,按照“全域种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高度组织化发展竹产业。形成了“春采筇竹、秋采方竹”为互补的产业。 

1650247096754125.jpg

走进木杆镇银吉村,“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的标语随处可见,群众早已把种竹致富的理念根植于心。筇竹让群众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也吃到了甜头。

银吉村徐家湾52岁的龙顶学,几年前,一家人还住在破旧不堪的木架房内,短短几年时间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这几年通过种植筇竹不仅新建3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脱了贫,他的筇竹事业也蒸蒸日上,从小规模种植到流转200余亩土地、林地和荒地全部种植筇竹,套种黄柏等经济林木,2019年实现筇竹收入13万余元,他种植的筇竹丰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采笋人身背竹篓,穿梭于茂密的竹林,他们起早贪黑,步履匆匆。浓浓的雾气弥漫着山峦,尽管降雨降温,他们或弓身,或攀爬,或匍匐,在湿滑陡峭的林地里寻觅雨后冒出的鲜嫩竹笋。

4月1日,下午2时左右,记者走到生长竹笋的山上,一名衣衫已经湿透了的妇女背着满满一背篓的笋子从竹林里钻了出来,一脸的笑容告诉我们今天收获不错。她叫蔡国乾,今年49岁,来自木杆镇徐家湾,平常都是夫妻俩一起上山采笋,因为家里有其他事情,今天就她自己一个人上山。上山的小路泥泞不堪,阴雨绵绵,明知今天会有小雨,蔡国乾还是一大早就出了门,此时她还没顾得上喝口热水吃口热饭。她家10多亩林地全部都种上了竹子,蔡国乾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新鲜竹笋每公斤10元左右,今天采了有50公斤,算下来有500元。现在的竹笋价格一年比一年好,我们越种越有信心。”她把采下的笋子码好装入编织袋后,准备用电动车运回家把笋壳剥离。

新鲜竹笋需要剥去笋壳,才能买上好价钱。剥壳技术越熟练,越能保证竹笋的品质。蔡国乾说:“没有剥掉笋壳的竹笋市场价也就是每公斤7元左右,我们都是把竹笋运回家剥掉笋壳后再卖到竹笋收购点的。”同行的师傅当场买了蔡国乾15公斤毛笋。她感到喜出望外,连连说:“今天运气真好!”说话间,一个笋农陆陆续续从竹林里钻了出来。

大关依托自身天然筇竹资源禀赋,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群众看准了筇竹的发展前景,把承包地和荒山种上了筇竹,按照“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的意识加强对筇竹的抚育和管理,形成了群众主动育苗、主动种植、主动管理的良好格局,群众发展筇竹的内生动力增强。

大关的“竹扁担”将成为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的“金扁担”。

大关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洪庆介绍,通过3年建设,大关竹林总面积从从29.88万亩增加到72.4万亩,其中筇竹面积58.43万亩,筇竹面积占全球的60%以上,竹笋年产量2万余吨,以筇竹产业为依托实现3.66万人稳定脱贫,15.9万余人受益。

以竹为媒念好“竹子经”

杀青、杀菌、腌渍等加工工序正在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有条不紊地进行。远远地,机器声从生产车间传来,工人们正站在半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旁,对加工好的竹笋产品进行清点和封口,一包包泡椒竹笋食品从他们眼前流动过,四周的平台上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竹笋食品。

 “这段时间加工的是刚收进来的筇竹笋,经过保鲜、分级、水煮、配料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为泡椒味、香辣味、原味的笋子休闲食品。” 开袋即食车间的工人饶仁会向记者介绍生产工艺。饶仁会家住木杆镇向阳村,她在车间负责竹笋包装封口,每月工资能有3500元。她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云南国丰林产品实业有限公司,2019年投产运行,其加工的竹笋注册了“乐佳山”商标,位于木杆镇向阳村罗家山。总经理石国宽说:“我们公司每年春笋和秋笋的产量有2000吨左右,产值3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0个”。

1650247288727154.jpg

竹产品加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不需外出打工,便可丰衣足食。曾经司空见惯的竹笋,经过深加工后已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筇竹笋已成为许多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市场需求量巨大。

大关县打破长期以来只卖竹笋初产品的局面,融入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科技加工等理念和技术,探索全竹开发、全竹利用,变“向一根笋要效益”为“向全身竹要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发展模式由“单打独斗”向规模“抱团发展”转变。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单家独户“各户为战”“单打独斗”的情况,以高度组织化引领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引进龙头企业借力拉动,引进贵州红赤水、杭州所氏竹业、深圳市海辉电子科技等5家企业,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参与基地建设、竹笋加工和竹材利用。

竹笔筒、竹椅、竹床、竹桌……因竹而生的竹产品、竹笋食品企业,变着花样在产品上推陈出新,把优质的竹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赢得了丰厚的效益。

以竹为媒,大关正加速竹类一二三产融合,全面拓展竹产业发展空间。

大关县依托全县竹资源优势和董文渊教授20多年潜心研究成果,提出以筇竹为主,在全县发展“百万亩竹”产业发展思路和打造“百里筇竹产业带”,把筇竹产业作为巩固全县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基础。为了让全县人民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筇竹产业、“百万亩竹”基地建设和“百里筇竹产业带”打造。

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走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以规划引领、科技支撑、品牌建设为抓手,立足县情,按照“一体、两核、三廊带”发展空间布局,通过竹类资源培育、笋材加工、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筇竹文化挖掘、竹林旅游休闲康养区打造,强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县一业”筇竹产业。

在基地建设方面,向种苗要质量。建立苗木管控机制,严禁“严禁市外采种、县外调苗”,从开花、采种、播种、田间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监管确保种源纯正。向种植管理要质量。通过种植标准化、地块管理亩计化、管护责任精准化,实现筇竹种植、管护“人地一体”网格化管理。从散、小、弱向规模化连片化转变。按照适宜区域“应种尽种”工作思路,统筹沿路沿河、闲置空地、荒山荒坡三个层次,实行规模化连片化发展。                                                                                                                  

在组织化方面,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三块地”,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三统一发展模式,推动高度组织化发展。

在示范带动方面,打造竹产业专业村、优秀新型经营主体、科技竹园示范载体。抓好示范样板建设。按照村村有样板,组组有看点要求,共建示范样板60个。

在品牌创建方面,“乌蒙源生.至尊筇竹”公共区域品牌获批投入使用,筇竹笋地理标志申报工作稳步推进,大关国有林场筇竹基地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

在科技支撑方面,依托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与西南林业大学共建筇竹研究院、成立董文渊专家工作站,抓实董文渊教授团队研究的轻基质容器育苗、筇竹人工栽培、筇竹高效培育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年来,大关县投入各类资金3.1亿元,新建竹基地46.12万亩,实施低效竹林提质改造14万亩,完成幼林抚育16万亩,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增加到76万亩,筇竹面积占全世界筇竹面积的60%;竹笋年产量从0.8万吨提升到2.04万吨,竹材年产量从0.4亿根提升到1.2亿根;培育发展了本土笋材加工企业21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42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66个、竹产业专业村20个,木杆筇竹产业示范园将于今年4月建成投用。竹产业年总产值从2.4亿元增加到4.2亿元。 

龙顶学说:“自从董文渊教授来了后,培训我们科学种植筇竹,我们加强管护,按董教授培训时说的采老留幼、采密留稀、采小留大、采弱留强,不仅产品提高了,品质也更好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一阵春雨后,竹林中,春笋纷纷破土,采笋人异常忙碌。


会员中心
中国竹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62735号-1
网站建设博乐虎公司

首页

会员中心

电话